千古第一奇诗,正着读是丈夫思念妻子,倒着念是妻子想念丈夫

个人图书馆-朝晖图书馆2023-08-22 17:52:45

前言

在现代,表达爱意已经变得轻松直接,一个表白、一个拥抱、一句我爱你,就可以将自己的真心传达给对方。可我们的祖先们,在那个重礼法的时代,表达爱意可谓困难重重。因为在那个时代,直接抒发感情被认为是粗鲁无礼的表现,他们需要通过更隐晦曲折的方式,将自己的爱意传达给心上人。

于是在古代,想要表达爱意,就不得不依靠一些寄托的方式。一曲小调,一幅画作,一首抒情诗,都可以成为传达爱意的好方法。比如当一个文人为心上人谱写一曲音律优美的曲子时,听者就可以从中感受他的情意;当一个画家为爱人画出一幅精美画像时,那些绘画中的用心便成为他爱的证明;当一个词人写下一首意境深远的诗篇时,那些句句都透露着他的深情。

在古代众多流传下来的爱情诗词当中,最让人津津乐道的,还属李白的《静夜思》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;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简简单单的几句话,却道出了李白离家在外,对故乡和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。这首诗历经千年流传,至今还为无数人所诵读,令人感慨古人对爱的坚贞和深沉。


(资料图片)

当然,并不是所有的古代爱情诗词都如李白那般直抒胸臆,更多时候,古人在表达感情时还是遵循“养晦”的原则,将爱意隐藏在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。只有那些细细品读,才能窥见一二。

李禺《两相思》,千古奇文第一佳作

在古代爱情诗词中,有一首被称作“千古第一奇诗”的作品,那就是宋代诗人李禺的《两相思》。这首诗之所以奇特,是因为它能够顺读倒读,分别表达出了夫妻两人的相思之情。

李禺在历史上并不算一个很出名的诗人,他一生最出色的作品,恐怕就是这首具有双重意境的《两相思》了。全诗共8句56字,字字珠玑,读者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角度,去理解一个身在异地的夫妻对对方朝夕的思念。

整首诗的内容如下:

“枯眼望遥山隔水,往来曾见几心知?壶空怕酌一杯酒,笔下难成和韵诗。途路阻人离别久,讯音无雁寄回迟。孤灯夜守长寥寂,夫忆妻兮父忆儿。”

读起,诗意抒发出一个远在他乡的丈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。他望着遥远的山水,想起了妻子;他在壶中已无酒,难以下笔成诗,都是因为离别妻子在先,心中牵挂;回家的路遥遥无期,更让他兴致阑珊;在夜深人静时,他点起孤灯守着长夜,唯有无尽的思念为伴。最后一句“夫忆妻兮父忆儿”,直接道出他无论昼夜都在思念远方的妻儿。

如果将视角转变,从最后一句读回前面,整首诗的意境就变成了妻子对远行夫君的望眼欲穿。“儿忆父兮妻忆夫”,妻子先是想起远在外地工作的丈夫,日日夜夜都在盼望他平安归来。“寂寥长守夜灯孤”,妻子独自一人在冷清的宅院中点亮孤灯守夜,寂寞难捱。

“迟回寄雁无音讯,久别离人阻路途”

妻子等待丈夫的归信,可传音的大雁都未能按时飞回,路途遥远,想要团聚还要期待很久。“诗韵和成难下笔,酒杯一酌怕空壶”,妻子看到丈夫留下的墨迹,也难以写就一句和谐的诗篇,Raise酒杯欲饮解闷,又怕一杯喝尽,壶中再无佳酿。“知心几见曾往来,水隔山遥望眼枯”,妻子想起丈夫离家前与自己嬉笑打趣的情景,转眼间如今夫妻两地相隔,只能遥遥相望,眼中满是惆怅。

李禺通过顺读和倒读的双重创作手法,生动描绘出身处异地的夫妻两人对对方日夜的牵挂。这个角度转变恰如锁链两端环环相扣,道出了天作之合的坚贞之情。这样的双向表达在古代诗词中实属罕见,李禺的这首回文诗可谓是千古绝作。

什么是回文诗?源自回文对联的创作手法

在李禺这首诗中,他采用了“回文”的创作手法,使这首诗能够从两个方向来阅读理解。所谓的回文诗,就是能够从正反两个方向来读的诗歌形式,这种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算是较特殊的。

回文诗的诞生,源自中国古代一种名为“回文对”的对联形式。回文对指的是一种对仗工整,而且正读和反读都通顺的对联语。最早见于记载的回文对,是东汉时期蔡邕的“邕知勿违,违知勿邕”。这种颠覆常规的反复措词,当时便给文人带来了新鲜感。

在回文对创作法初步成熟后,古人便有了在诗歌创作中应用这种手法的想法。最早将回文手法引入诗歌创作中的,是南朝宋代苏伯玉的妻子,她创作了一首名为《盘中诗》的回文诗。这首诗以一个图画的形式呈现,中间是一个大字,四周以斜向文字排列,中间为起点,向四周环绕读去,每读一圈形成一句诗。全诗16字,环环相扣,结构精巧,意境优美,是回文诗的鼻祖。

在苏伯玉妻子开创回文诗之后,这种创作手法也越来越受到古人的喜爱,并逐渐演变为不再一定要有图画形式,而是以一串语词来构成回环。明朝女词人湘灵的四季诗中,便有这样一句:“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”。乍看之下让人难以把握其意,但这句里的9个字循环起来,却构成了一首完整的七言诗:“莺啼岸柳弄春晴,晴春弄柳岸啼莺。”可见回环用词对词人的文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,是一种挑战极限的创作形式。

历史名家情诗,流传千古的痴情作品

在中国古代,创作情诗一直是词人的重要创作内容之一。那些能够经受时间考验、流传千古的情诗,往往都出自一些大家的手笔。他们通过诗歌创作,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以及对心上人的深情告白展现无遗,笔下的每一字都透露着忠贞不渝的真情。

提到古代情诗,就不得不说到唐代大文豪元稹。他一生风流,作有大量讴歌美人的作品,其中最广为人知的,当属那首《离思五首》中的《闻塞上李广琴歌而作》,通称《离思》: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取次花丛懒回顾,半缘修道半缘君。”

这首诗以沧海不变之水、巫山不移之云,来比喻自己对爱人的专一不渝。经过这番比兴,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心上人忠贞不二的深情。“半缘修道半缘君”这最后一句,更是将自己对爱人毫无保留的付出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
同样,北宋大文豪苏轼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情诗作品留传后世。其中最广为人知的,还要属他在江城子丧妻之后所作的那首《江城子》: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。”

简简单单160字,道出了作者对亡妻沉沉的思念和无尽的悲恸,这份经年的痛彻心扉的悲痛,直击人心。一开始的“不思量,自难忘”,便将蕴酿在心中10年的悲伤溢于言表。末尾两句“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”,更是以肠断之痛,道出他要与妻子相念相伴至生命终老。

王国维曾评论这首诗“感伤内涵,无如此篇”。的确,《江城子》将一个文人对逝去挚爱的悼念之情,表达得淋漓酣畅,跨越时空直接触动了千古读者的心。这些古代大家的情诗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瑰宝,也成就了他们自身作为情诗大家的地位。

情诗多以悲凉结尾,快乐基调何其难得

纵观中国古代那些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作,无论是李白的《静夜思》,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,刘禹锡的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,还是纳兰性德的《残月悬明佛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》等等,充斥其中的基调大多是悲凉、惆怅、相思。

这些作品一遍又一遍地唱出“天涯倦客、寂寞欲泪、离愁别绪、相见时难别亦难”的悲苦,让人不禁思索,古人表达爱意就非要打上悲凉的烙印不可吗?其实不然,古代对爱情的描写并非都只有一种基调。

事实上,若把历史上的文学作品一篇篇地品读,也并非找不到欢乐热烈的爱情吟诵。只是相较于那些悲凉低回的作品,喜悦愉快的情诗流传范围要小得多,也更少为后人所记。

正如清代诗人阮籍在《咏怀古迹五首》中写道:“笑语娇音传夜雨,当时携手共剪除。惜隔屋相见难,示徒今古悲欢两。”他指出欢乐和悲伤在古今都是并存的两种基调,只是当下处境如何,人们便更容易唱出对应的那一种来。

因为在艰辛的现实面前,快乐总是显得轻飘飘的不够重量。但哪怕仅是一闪而过的欢喜,也依然值得被铭记。正如杜甫的名句: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”人生苦短,但爱恨自有天意。所以不必刻意去选择悲欢,珍惜眼前的幸福,已经是对生命最好的缅怀。

结语

古代的文人通过诗歌抒发自己对爱情的理解,将自己的感情完完全全地融入诗句中。他们要么郑重其事,要么深沉悲凉,要么从容不迫,每一种理解方式都展现了古人对爱情和生命的珍视。历史上的佳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瑰宝,也成就了创作者们作为情诗大家的地位。

如今我们回顾这些流传千古的作品,不仅可以领略古人的文采,更可以在字字行行中,感受到人类对爱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。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种思索,是跨越时空的。我们若能珍惜现在,热爱生命,也就能像古人一样,用自己的方式,谱写生命中最美的乐章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甘肃英语四六级成绩查询时间+入口
下一篇:最后一页